西方人vs華人承擔風險的程度

「我覺得西方人很…順其自然,你們好像不太喜歡『承擔風險』」昨晚我這麼跟我老公說。

我們聊到懷孕生子這件事,因為我在網路上看到同樣在芬蘭懷孕的華人媽媽訴說自己的醫生不願意給她在37週剖腹產,非要等到39週。

其實我可以理解那個華人媽媽的心情。

第一,孕晚期的媽媽會有各種不適,想要趕快把寶寶生出來,而37週也算足月,不是早產了。

第二,寶寶沒抱在手上一切都不真實,誰知道在肚子裡會發生什麼事?胎盤鈣化或臍帶繞頸的風險也不是沒有,這裡如果懷孕沒狀況也不會有超音波,誰知道身體裡的寶寶現在如何?

「但懷孕如果沒有狀況,誰都無法插手啊!」

「如果真的發生以上狀況,那就是命了,寶寶留不留得住,就是這樣了。」

「為什麼妳會覺得醫生沒想過會有哪些狀況,醫生是專業的人耶!其他人都是市井小民。」

「我雖然可以懂,但還是覺得華人對於『決定寶寶如何出生、何時出生』這件事感到訝異。」

(因為我們討論好幾次了,他可以理解,但無法接受)

(我也回他我可以理解西方的做法,但不接受,不過我人在這裡了,就忍吧!不然怎麼辦?)

我老公這麼回我以上的話。

-

👩🏻 「可是每個孩子都是孩子,如果我們真的是那千萬分之一的例子,寶寶生出來就離世了,我們會有多難過?」

(我想到幾年前也在芬蘭的緬甸網友懷孕十個月,結果生小孩時臍帶脫垂,寶寶不幸離世,我不是媽媽都好難過了…)

👱🏻‍♂️ 「人生就是會有悲劇,我們無法因為那千萬分之一的例子,就把資源用在每個媽媽身上。」

👩🏻 「但如果媽媽們想要自己付錢買個心安,那為什麼不行?」

我們的對話大概就是上面那樣。

總之我可能是出生在醫護人員賣命工作、醫療資源是建立於他們的過勞之上的台灣,才會有現在的想法。

芬蘭一直以來醫護嚴重不足,資源沒有台灣這麼多,所以謹慎就醫和分配才是首要考量。

「台灣有一句話是『人必勝天』,我覺得只要人夠努力,是可以改變一點自然狀況的。」

「例如寶寶可能37週被剖腹出來會存活,但等到39週的話…或許會發生什麼意外」

「但也或許不會啦!」

我這麼回。

-

總之,懷孕生子話題結束。因為我覺得除了這點,他們對於金錢的規劃也屬於「不太喜歡承擔風險」。

我老公單身時一週去超市好幾次,想吃什麼就買那個食材,不管價格如何。跟我在一起之後,我們是先去超市看看什麼東西在特價,一次買很多回家儲存,再慢慢規劃可以做什麼料理。

「我覺得跟妳在一起後我反而存更多錢了!」

畢竟我們華人一向都有「防患於未然」、「未雨綢繆」、「有備無患」的概念。

所以我們戴口罩、我們存錢給老年的自己使用。我覺得我們華人比較會承擔風險,所以更加小心注意。

但或許這又跟社會主義有點關聯了吧,我猜。

-

「我覺得我們西方人反而才是比較會承擔風險的那一方。」

我老公這麼說。

「你們路邊攤這麼多,衛生環境比較沒這麼優,大家做飯洗菜有的在地上、有的沒帶口罩帽子手套、有的環境都是油煙髒污,這些在這裡是不能被接受的。」

(但他沒有嫌棄的意思)

「所以我們比較會承擔風險吧?我們不願意讓大家吃出毛病,一開始就要小心的辦事了。」

「還有瓦斯管線,芬蘭都是電了,沒人叫瓦斯、地上也沒管線,這樣才比較安全不是嗎?我們有承擔風險呀!所以往安全的出發點來做事。」

我老公這麼回我。

於是我們的話題就隨著我洗完澡結束了。

(嘿對啦我們一起洗澡的
☺️

對於「承擔風險」這一個話題,我跟他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這就是異國婚姻有趣的地方吧!我們就是純粹聊天,雖然偶有小抱怨,但都可以理解對方的想法。畢竟我們來自於不同的國家,生長在不同的文化背景裡。

我覺得這個討論很有意思,順手把它記錄下來,也很好奇大家會有沒有什麼不同的想法?








 

快到IG來看看我的日常 :D

--在FB讀這一篇--

在Threads讀這篇討論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可可 的頭像
    可可

    芬蘭可可豆 Coco Talk in Finland

    可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