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週末我們要帶孩子去參加婚禮,這也是我第一次參加歐洲人的婚禮。
我跟老公聊天談到,這個週末似乎是芬蘭人結婚的良辰吉日,因為我朋友也要去參加另一場婚禮。
不過,他們那一場不能帶小孩。
因為我們的這一場是被新郎和新娘邀請帶孩子去的。
(這對新人辦兩場,另一場聽起來可能就不會有小孩)
我還跟我朋友開玩笑地說「第一次參加就可以藉口帶小孩提早離開,想到就開心!不然聽說沒有兩三點不罷休。」
(I人社交能量差不多極限兩到三小時)
總之,我就跟老公聊了一下,也討論到現在真的會有人不希望孩子被帶到婚禮去。
雖然我們是父母,但同時也可以理解那種「想要純粹享受」的感覺。
沒有孩子,可以玩多晚、玩多瘋都沒關係,喝酒聊天跳舞都可以,那個叫做真放鬆,感覺就很讚。
光是可以專心吃飯這點,聽起來就很美好了。
但也因為這樣對孩子有特殊限制的場合越來越多,所以有惡性循環的感覺。
-
「現在願意生孩子的家庭越來越少了,但生下來的孩子還要被藏起來。」
「孩子不該是什麼特殊的群體,他們也是一般人。」
「但因為這些限制,導致他們越來越無法和真實世界產生連結,也讓一些人對孩子有很大的誤解。」
「真實世界就是,你去超市、你去餐廳、你去公共場合,周圍就是應該要有各種各樣的人,其中也包含孩子們。而孩子們會哭、會笑、會跑、會跳,這都是正常的。」
「把孩子們區隔開來,難道人們久而久之不會覺得『他們就是不同群體』嗎?」
「而且區隔開來的話,一般人就會越來越覺得『這個世界本來就應該是如此』,會越來越不能適應孩子們的存在。」
我老公講了一堆,我想錄音但來不及,就努力憑記憶打出這些。
我不免也想到,所謂的「親子飯店」跟「親子餐廳」,會不會美其名是希望給家長和孩子們一個可以放鬆的地方,但實際上卻是讓這個社會更可以合理化地把「孩子」這個群體向外推?
還有「XX歲以下不得進入」的一些咖啡廳和餐廳等等,我覺得也在範圍裡。
但,我不是說親子飯店或親子餐廳不好,也不是說有這類規定的店家就不對。
我自己上次回台就體驗了一個親子民宿,愛慘了!我在芬蘭就沒看過這種貼心的服務。
只是換個角度來想,會不會像我上面說的那樣,因為有這樣的服務,所以人們越來越無法接受「孩子」這個群體呢?
沒有小孩的人會因為減少和孩子接觸,因此更不懂。
而無知又會使人懼怕,所以呈現一個惡性循環。
例如有些人會覺得兩歲的小孩就應該/不應該如何。
但如果你不是家長,你沒有受過專業的訓練,你沒有過和小孩互動的經驗,又怎麼會知道兩歲的小孩就應該/不應該會是如何呢?
會不會芬蘭也是因為比較少這樣對孩子的限制,所以人們去到哪裡都會遇到很多小孩,就因為他們「也是跟你我一樣的常人」,也更能包容孩子的存在。
像我,一個家長,回到台灣後就會覺得親子餐廳和親子飯店很貼心。
一來那裡的設計都會很育兒友善,二來可以不用擔心吵到人。
(對我來說,飯店沒有煙味也是很加分的)
所以在今天跟我老公聊這個話題之前,我倒是沒有用過不一樣的角度來思考這件事。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