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大家在討論學貸。
我從高中就開始辦理學貸了,私立高中、私立大學,一路上去都是跟台灣銀行辦理的。
我弟也有,但我不曉得他是不是只有大學才辦理。
比較幸運的是,我畢業沒多久,我媽就不知道哪來的錢把我的學貸一筆還清了。
據說她去還錢的時候,銀行人員臉色還沒有很好看。
「他們一定是覺得賺不到利息所以不開心」我媽這麼說。
我姑姑沒有孩子,她因病過世時,就把遺產分一分,給了各個姪子姪女。所以我和我弟也都有一筆錢,那時我大學還沒畢業。
我不知道後來我高中+大學的學貸是這筆錢還掉的還是怎麼樣,可能也不是這筆錢吧!但我知道不便宜,幾十萬左右。
也可能這筆錢被我媽拿去買房了,我不清楚。
所以對於我弟畢業後得背學貸,我雖然覺得很辛苦,但自己也幫不上忙…我沒有厲害到可以成為幫弟妹扛起學費生計的姊姊啊 🥲
我跟老公討論過類似金錢使用的問題。
他問「姑姑給你的那筆錢就是你的,為什麼你媽要用掉?」
呃…我一時也回答不出來,但我覺得,如果是拿來還學貸,我很OK。如果不是,那代表我媽不知道哪來的錢還的,我那筆錢就這麼給我媽也無所謂。
對我來說,遺產感覺就是「多出來的錢」,比起發票中獎的錢來說,我覺得遺產反而「更不屬於我」。有點像是你走在路上,忽然發現旁邊有一大包的錢,但那個就不是你的啊!
大概是這種感覺。
但可能因為我爸媽還健在吧 😅 不曉得如果是自己的至親,感受會不會不太一樣?
(我覺得自己要擔心的是拋棄繼承這一塊,反而不是遺產這一塊)
因為遺產而反目成仇、跑法院的家庭故事我也不是沒聽過。台灣有,海外也是有。
高中時,我每天從台北市坐公車到新北上課,我記得學校也會時不時調查,看看誰有沒有資格申請外縣市補助、單親補助之類的等等。
我也都會去申請。
那時候成績優異還可以去各個廟宇申請獎學金,這種機會我也不會放過。
高中畢業後,我就開始打工了;大學被單二一後,我也是打工等獨招。
上了大學,學校規定住宿,看著我同寢的室友們在課後就打開電腦開始追劇享受,我卻要開始準備出門家教。
那時候心中不免有怨言。
為什麼我要這麼辛苦?為什麼別人都可以享受,不用為錢擔心?我還要出門,無論颳風下雨都得為自己賺一點零用錢?
不過現在回頭看也沒有到太後悔,畢竟過去的路才造就了現在的我。
其實我還看到一篇文,類似是說…通常給予孩子們不多的資源的家長,未來很大機率也會要求孩子成年後有所回饋。
「我養到18歲了,我的責任盡了,接下來靠你自己!」
我跟老公討論過,當然這裡是沒有孝親費這回事,但確實他18歲後就自己搬出來自食其力。
我連搬來芬蘭的初期都被要求給孝親費,還因為後來慢慢調整價格,跟我媽冷戰了好一陣子。現在也沒在付了,台灣繳了十幾年的保險也都停掉了。
甚至到現在她都還會拿出來講。(有孩子之後提比較少倒是真的)
不過對於金錢觀,東西方真的很不一樣。
曾經我婆婆來家裡找我們的時候,我媽告訴我,最好在婆婆離開之前塞一點錢給他。畢竟他跑一趟到外縣市,加上老人家都喜歡後輩們這樣有所表示。
我跟老公說了,他也回「不需要,我媽也不會收。」
我婆婆去台灣玩的時候,住宿、機票什麼也都是自己處理,即使他在當時是待業中的狀態。
我媽來芬蘭玩的時候,住宿、機票什麼的,幾乎都是我們贊助,全額或半額都有。
他們比較沒有那種「我爸媽辛苦把我養大,所以我成年後多擔待些」的概念。
反而是「我相信他們有需要會開口,如果沒有開口,代表不需要我們擔心。」
金錢觀的不同,一定要在婚前就聊到,不然往後的日子多的是吵架的機會。
聖誕節或生日時,我們在這裡給至親們買的禮物金額大概會是50到70歐,約台幣2500左右。
過年或生日時,3600台幣起跳的紅包給台灣至親們,好像才不會太奇怪。
(有一次我說6000台幣,我老公嚇到)
我從小就知道這個世界非常的不公平。
雖然住在大安區、通化夜市那裡,但我弟也說被自己信義區的朋友們說「你們那裡是貧民窟」。
看看過去的同學們,移民的移民,開店的開店,畢業就接手爸媽的事業,結婚後還有公婆或爸媽直接送一間房。也有不少婚後搬到海外的人說自己不需要給孝親費。
說不羨慕是騙人的。
如果可以,我也很希望體驗看看「不需要為錢煩惱」的人生。
但人生就是如此,我爸媽能給我的、不能給我的,就是這樣。
現在自己有了孩子,真的會希望他們不要走我過去走過的、覺得有怨言的路。
「沒錢有沒錢的育兒方式」
「窮人不要生小孩」
有時候看到以上言論,我一方面真的同意,一方面又不太同意,實在沒有絕對。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